必一运动智能高科技“护航”北京城市运行

  新闻资讯     |      2024-04-12 14:58

  交通、环卫、供水、排水……这些都是城市运行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着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当前,北京市属企业加快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城市保障水平稳步提升。

  昨天下午,记者走进北京公交调度指挥中心。主屏幕上,一幅巨大的路网图展示着中心城区主要道路公交车的运行情况,每一辆公交车都使用不同颜色的标记点。

  “颜色不同,代表公交车的满载率不同,绿色代表满载率低,红色代表满载率高。”公交集团线网中心业务主管王超介绍,通过大屏,调度员可以看到每一辆公交车的行驶速度、满载率和电池余量,还可以实时监控道路拥堵状况,便于公交运力的精准调度。

  调度指挥中心左侧大屏上,是通学线路的“专属区域”。通过大屏,调度员坐在指挥中心内,就可以实时了解全市所有通学车的运行状况。“车内秩序是否良好、司机驾驶是否专心,都可以通过视频系统和定位系统,实时传回指挥中心,确保每一名学生通学路上的平安。”王超告诉记者。

  新学期开学,400辆全新的第二代通学车交付北京公交,包括12米、8米及6米三种尺寸,车辆头部采用全新微笑灯带设计,必一运动同时增强车辆外观灯带配光,大幅提升辨识度,能够适应多种通学路况需求。其中,6米“迷你”通学车型主要针对处在狭窄街巷中的学校,转弯、掉头更为便捷。

  “现在通学线路受到了广大家长和学生的认可。”公交集团线网中心业务主管许迪介绍,未来这些通学车在服务通学的基础上,还将复合利用到常规线路上,通学车在执行完通学任务后,可以选择就近的线路或场站,投入常规公交线路的运营,让通学车真正服务于更多市民的出行。

  在房山线阎村车辆段,北京地铁与合作单位联合研发的“移动式构架焊缝检测机器人”完成调试与培训,投入使用后,将大幅节省地铁列车检修周期,提升生产效率。

  “列车运行时与轨道接触会产生振动,转向架便容易出现细微的疲劳裂纹,探伤机器人用智能化方式代替了以往的人工检测,实现了隔空‘探伤’。”地铁公司一级专家黄悦介绍,探伤机器人采用了先进的多通道电涡流传感、三维视觉图像识别、智能机器人控制协作等作为技术支撑,在不需要对转向架构架进行脱漆等预处理的情况下,自动实现构架焊缝表面及近表面的缺陷检测。

  “探伤”过程中,通过类似于医生听诊器作用的涡流探头产生磁场线圈感知构架表面裂纹,检测结果会同步上传至服务器,检修人员可及时进行判断并作出相应处置。整个过程,实现了自动标定、自动定位、自动扫查、分析判断等智能化动作,完成了传统构架“探伤”作业模式的智能化升级。

  当前,房山线电动列车转向架构架“探伤”工作需要将构架拆解后运输到厂家进行作业,用时长达15天。在探伤机器人“入职”后,完成一列车构架探伤用时压缩到了6至7天,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将提高50%以上。

  北京环卫集团副总经理许传林介绍,今年2月,为逐步解决城市副中心城乡清扫保洁标准不同的问题,北京环卫集团推进通州区751平方公里环卫清扫保洁一体化项目,将专业环卫服务进一步向乡镇、农村延伸,服务范围覆盖宋庄镇、台湖镇、张家湾镇等9个乡镇,构建起“大环卫、全覆盖”城乡一体化环卫服务体系。除了道路清扫保洁、公厕清洁等服务外,还将绿地保洁、道路护栏的擦拭、小广告清理等纳入到服务范围之内,提供全覆盖、立体式的综合服务,真正实现城乡环卫服务标准统一、质量统一。

  同时,北京环卫集团依托自身专业优势,积极推进专业环卫服务进单位、进社区,从今年开始服务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燕保银地家园等单位、社区,投入扫地机器人、洗扫车等设备,构建了“环卫+物业”综合服务模式,服务环境治理最后一公里。

  在环卫科技保障上,北京环卫集团持续推动环卫车辆向“无人化”“智能化”方向升级,未来还将推广使用氢能源环卫车辆。目前环卫集团正与相关市属国企共同研发18吨氢燃料电池无人驾驶洗扫车,下一步将在亦庄、大兴等区域推动氢能环卫车叠加自动驾驶应用示范,引领环卫作业新模式。

  市自来水集团负责北京中心城区和多个郊区新城的供水业务,拥有50座水厂,日供水总能力630万立方米,供水管线万公里。

  如此庞大的供水网络,如何在确保供水平稳安全的同时,减少管网漏损?市自来水集团副总工程师刘阔介绍,目前北京在国内率先应用卫星探漏新技术,从太空为供水管网“拍片、做体检”,实现大范围的全面快速漏点检测,提高了暗漏检测效率。此外,自来水集团还在重点场所、重点道路及易发生管道漏水的区域,布设漏失监测记录仪3000余个,通过持续监测管道漏水噪声,及时发现破损隐患。2023年全年主动检出管网暗漏3000余处,节水2600余万立方米。

  “其实,漏水量的大小还和水压相关。如果存在漏点,水压越大漏水越多。合理降低管网压力可以减少漏损。”刘阔介绍,目前自来水集团通过开展管网压力诊断分析,精准识别局部高压区和低压区,降低冗余压力,提高压力均衡度,并自动生成优化调度方案。2023年全年共节水约900万立方米,节电210万度。

  城市运行当中,如何让污水处理更加高效?北京排水集团技术部部长白宇分享了两项自主研发的独门技术。

  其中一项是红菌技术,学术上也被称为厌氧氨氧化脱氮技术。污水处理方面的技术近百年来在脱氮方面仍沿用传统的“硝化-反硝化”技术,必一运动这项技术要经过“四步法”来实现把水中的氨氮变为氮气,从而避免发生水体水华等富营养化现象。而红菌技术,由原来的“四步走”变为了“两步走”,减少了碳源投加、化学药剂投加和曝气,污水处理过程更加先进和节能。

  另外一项技术是好氧颗粒污泥技术。这项技术通过絮体污泥微生物自凝聚形成颗粒状污泥,促使沉降速度提升5倍,功能菌丰度提升2倍以上,至少提升20%的污水处理量,加快了污水处理效率,节约能耗15%左右,节约占地30%以上。依托这项技术,北京已建成全国最大规模的城市污水好氧颗粒污泥工程,每天可处理污水8万吨。今年北京还将再新建一个10万吨的示范工程,该项工程正在建设当中。

  “未来的污水厂不再仅仅是过去的污水处理、污染物去除的一个封闭水厂,未来它会变成一个开放美好的环境主体,还将是新型水源厂、新型能源厂以及新型的资源回收厂。”白宇说。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网”或“中国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2)0000001